本帖最后由 双剑橡叶 于 2025-4-11 19:24 编辑
原文首发于:微信公众号"橡叶谈"
感谢关注"橡叶谈"!
因搭配器材、个人审美观点差异巨大,"橡叶谈"对音质、音色的评价仅供参考。
"槽点"里会指出明显的缺点、"挑骨头"(鸡蛋里挑骨头)环节会指出一些不明显的缺点。
声明:
1:"橡叶谈"器材点评为非营利性评测,旨在让烧友了解器材特点及优缺点。
2:测试曲目版权归唱片公司所有,网盘文件仅供测试、对比、交流使用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自行删除。如喜欢测试曲目,请购买正版唱片。
测试曲原文件及测试录音文件请直接从以下链接下载
百度网盘链接:https://***.com/s/1qLvt3n9ys5snWC0AAkrzwQ 请将***替换为百度盘网址,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
提取码:qs8d
本次录音文件:"音箱、功放"目录中,名字为"A1"开头的7个文件。
曹伟直刻音乐传真A1纯甲类功放(以下简称"A1")的参数及详细介绍,请看以下链接
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877533065365
本文涉及本色LS3/6音箱、声技MC40功放,可参考以前的相关评测
橡叶谈:本色 BestVox LS3/6 三分频大型书架音箱
本色 LS3/6 音箱的参数及详细介绍,请看以下链接
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578301720110
橡叶谈:声技 MC40 桌面型 合并功放
声技MC40功放 的参数及详细介绍,请看以下链接
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847019258291
注意:
1:鉴于目前录音硬件及环境限制(采用便携录音机、没用电容麦克和话放,录音环境为橡叶音响办公室、不是专业录音室、难免有一些环境噪音),对音箱类的录音仅能还原实际听感约60-70%。主要表现为:声场不够开阔,中频不够饱满、低频下潜不足、高频泛音少等方面。
2:对音箱的录音仅限横向对比,录音文件都在网盘"音箱、后级"目录中。
3:A1为纯甲类每声道25W,约等效甲乙类功放的75W。
4:A1正常工作温度约为50-70度(与环境温度有关,因优化了散热结构,比原机低约5-10度),这也是大名鼎鼎的"铁板烧"绰号的由来。橡叶主观感受与刚倒入75度热水的茶杯触感近似,成年人触摸不会烫伤,比胆机安全很多。请在A1顶部和两侧保留至少一拳宽的散热空间,如顶部空间有限,可拆掉顶盖使用(要防止掉入液体等导电物质)。
正在对A1录音:QLS QA390做转盘、声技 AT901解码 、本色LS3/6音箱、全套黑神线材
A1 橡叶谈 1.jpg (85.05 KB, 下载次数: 53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针对音箱、后级的录音采用罗兰R-07便携录音机,能忠实记录器材的音色
用捷信三脚架+曼富图球台伺候(酱油贵过鸡,这本是橡叶的中画幅系统用的)
简洁的前面板,只有电源开关、音量旋钮
A1 橡叶谈 2.jpg (38.5 KB, 下载次数: 54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开机后蓝色LED灯点亮,预热约10分钟达到最佳工作温度
A1 橡叶谈 3.jpg (32.86 KB, 下载次数: 47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与音乐传真原机对比,机箱适当小型化并优化散热结构
A1 橡叶谈 4.jpg (41.13 KB, 下载次数: 55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面板比MC40稍宽
A1 橡叶谈 5.jpg (55.88 KB, 下载次数: 57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背板对齐,比MC40长一些
A1 橡叶谈 6.jpg (45.49 KB, 下载次数: 47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顶部的散热孔、两侧的散热片
因优化了散热结构,比原机低约5-10度
A1 橡叶谈 7.jpg (47.26 KB, 下载次数: 57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背板:RCA输入、喇叭线插座
A1 橡叶谈 8.jpg (50.68 KB, 下载次数: 51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内部结构
A1 橡叶谈 9.jpg (90.07 KB, 下载次数: 57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无氧铜精密绕制、带屏蔽层的定制变压器
A1 橡叶谈 10.jpg (61.99 KB, 下载次数: 53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4颗日本原装Rubycon红宝石10000μF滤波电容
A1 橡叶谈 11.jpg (76.35 KB, 下载次数: 61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日本ALPS电源开关
A1 橡叶谈 12.jpg (51.03 KB, 下载次数: 54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日本ALPS RK系列电位器
A1 橡叶谈 13.jpg (58.39 KB, 下载次数: 44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放大电路整体
A1 橡叶谈 14.jpg (92.02 KB, 下载次数: 54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全分立元件,摆脱了OP对电流、电压的限制
A1 橡叶谈 15.jpg (69.3 KB, 下载次数: 50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与原机同样的TIP35/36功率管,紧贴侧板安装
A1 橡叶谈 16.jpg (64.59 KB, 下载次数: 54)
下载附件
2025-4-11 19:16 上传
今天来谈谈曹伟直刻英国音乐传真A1纯甲类功放:
曹伟直刻英国传真 A1功放,采用纯甲类(A类)设计、精心优化的双单声道布局、单点星型接地,定制带屏蔽高性能环牛、总容量高达40000μF的日本进口红宝石滤波电容,精选与原机同型号功率管,日本进口ALPS电位器、电源开关,全铝合金机箱、散热性能好。8欧负载时每声道25W,等效AB类功放的75W。
英国天才音响工程师Tim de Paravicini于1982年设计了A1电路,旨在用晶体管实现电子管的音色,同时拥有晶体管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、寿命长的优点。A1采用无交越失真的纯甲类设计,全分立元件放大电路,摆脱了OP对电流、电压的限制。
曹伟工作室于2011年曾经推出过A1,2025年使用现代化高精度零件结合精密工艺,再次推出全新版的A1。新版A1将"铁板烧"造型适当小型化,以适应桌面或小空间环境,采用全铝合金机箱、除了顶盖的散热孔,机箱两侧全部为散热片,散热性能更好。A1推动本色LS3/6这种3分频8寸大书架展现出良好的驱动力和控制力,LS3/6容积接近60L,比很多小型落地箱还大不少。除了搭配音箱,橡叶配合金平面的阻抗转换器,推平板(GL3000、2000)、铝带(GL1200)、气动(GL850)耳机的效果也很好。
A1听感宽松自然,尤其是中低频的蓬松感非常迷人;音色温润、鲜活细腻又不失解析力和动态;三频衔接极其顺滑,中低频密度高、人声感染力强;高频滚降稍快,可有效消除不良录音的人声"齿音";声场还原、定位准确,尤其是纵深极佳。盲听的话,很多人会认为是一台控制力极强的高素质胆机。
点赞
1:曹伟基于超过15年复刻A1的经验,以较低的价格完全还原了A1的经典设计,信噪比还高出2dB。
2:用料考究,精密配对的功率管、分立元件,定制的带屏蔽大功率环牛,总容量高达40000μF的日本进口红宝石滤波电容,电源开关这种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都采用了日本ALPS的制品。
3:增加两侧散热片、使用全铝合金机箱(原机为铁壳,仅面板和顶盖为铝合金),优化了散热结构,工作温度比原机低约5-10度。
4:通过优化布局,有效减小体积,非常适合桌面或小空间环境。可以很好的驱动大多数8寸或更小的音箱;也很适合搭配阻抗转换器推耳机。
5:典型的胆机音色,宽松自然、鲜活细腻,没有明显短板;很适合想玩胆机又怕麻烦的烧友。
槽点(比较明显的缺点)
与1985版的原机一样没有音量遥控功能;桌面或小空间环境使用可以直接伸手调节音量,距离远的话只能起身调节了。
挑骨头(不太明显的缺点)
1:只能接香蕉头的喇叭线,Y插和散线无法连接。不过现在香蕉头已成为默认的国际标准,Y插和散线有一定短路风险;十几年前橡叶就因为Y插搭在一起烧了一只音箱。
2:工作温度较高,其实是纯甲类功放的共同特点。
A1正常工作温度约为50-70度(与环境温度有关,因优化了散热结构,比原机低约5-10度),这也是大名鼎鼎的"铁板烧"绰号的由来。橡叶主观感受与刚倒入75度热水的茶杯触感近似,成年人触摸不会烫伤,比胆机安全很多。请在A1顶部和两侧保留至少一拳宽的散热空间,如顶部空间有限,可拆掉顶盖使用(要防止掉入液体等导电物质)。
适应范围:
适合搭配大多数8寸或更小的音箱,组成桌面或小空间系统;也很适合搭配阻抗转换器推耳机。值得一提的是,A1是公认的LS3/5绝配功放之一;橡叶搭配本色的LS3/5、LS5/9、LS3/6都很出色。A1最适合演绎人声、小编制室内乐类作品。因A1音色微暖、速度微慢,应避免搭配过于暖、厚、慢、暗的线材。
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性以及二维码,多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