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了钱还要说谢谢吗?”评论区出现上万个大爷

“花了钱还要说谢谢吗?”评论区出现上万个大爷

有些人觉得中国文化,乃至受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文化圈都是内敛含蓄的。

就比如夏目漱石在谈到“I love you”的翻译时,阐述道“哪有日本人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,不如译作‘月色真美’什么的,日本人才能懂。”

诚然,中国文化也是喜欢用意象来表达情感,比如《孔雀东南飞》里有一句“蒲苇韧如丝,磐石无转移。”

就是用磐石和蒲苇来比喻忠贞不渝的感情。

不言爱,却无一处不是爱。

像中国、日本这样的表达方式又称为“高语境文化”(High Context of Culture)。

例如在中国、非洲、拉美等地区生活的人们,在这种文化下生活的人们,彼此间的交往是长期而稳定的,因此他们对生活环境有着相同的理解方式。

也就是说交际双方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对语言本身的依赖程度很小,他们不必清晰地表达具体信息就能领会彼此的意思。

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彼此进行交流时,有时可以利用表情、动作、眼神、甚至沉默的形式来传递信息,双方通过交流环境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内容。

而英语则是“低语境文化”(Low Context of Culture)的典型,也就是说交际环境本身和交流双方自身所涵有的信息量比较少。

交际信息必须通过清晰明确的语言信息编码来传递,才能让交流顺利进行。

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说谢谢、我爱你、我好开心等日常表达情感的语言很“别扭”、“虚伪”、“肉麻”。

相信很多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,回国之后都有这样的经历:

公共场合随手留门,不会把门拍人脸上;在电梯里为孕妇、老人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按住“开门”按钮;把“谢谢“挂在嘴边,对打扫的阿姨、菜贩、收银员等等也从不吝惜感激。

然而在国内说这最常见的两个字时,却会得到“惊人”的回应。

“被感谢”的人受宠若惊,买水果时可能还会附赠两个橘子。

国内网友对此感触良多,表示养成“说谢谢”的好习惯,还会收获意外惊喜。

守规矩、懂得感恩、有礼貌……等等词汇都被按在了海归人士身上。

可这同时也让我们反思,什么时候讲礼貌的人变成了少数派,中国的教育就一定那么差吗?差到孩子连基本的礼仪都不知道?

回到一开始,网友争论的重点确实和高低语境文化有关吗?

至于“要不要对外卖小哥说谢谢”,网友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:一派表示不会说谢谢,因为他们付了钱,甚至难以接受快递员提出的这个要求。

当然也有一些网友以道德模范自比,展示了神逻辑:

另一派则对此不解,认为“谢谢”是个好习惯,并对现在缺乏基本礼貌的情况表示不解。

消费者花了钱,就高人一等吗?

一部分人坚持贯彻“等价交换”原则,认为自己花钱购买了服务,服务员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报偿,没必要再表示感谢,因此“谢谢”两字反而属于多此一举。

然而,顾客真的就是上帝吗?

如果按照这一理论去推断,似乎服务员的态度也不包括在顾客所付的费用之内了。

假设有这样的情景,我们在店内买了一份饭,服务员面无表情地摆碗筷、上菜、收银,这样的消费经历能让我们满意吗?

从“等价交换”的角度来讲,服务员的行为没有丝毫问题,我们也得到了所支付费用的相应回报,我们又为什么要求服务员面带微笑、态度亲切呢?

如果我们需要热情、真诚、仔细的服务,服务员为何不能期盼我们以“谢谢“作为回应?

“消费者就是上帝”这句话似乎奠定了消费行业的乱象。

这难道意味着消费者和服务者地位的不对等吗?

或许不对等确实存在,但消费者不知感恩却成了个普遍问题。

大概归根结底,只是觉得自己付了钱,就高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而已。

或者从家长开始,教会孩子感恩这门“必修课”就没做好吧。

联系我们

广告客服微信:yeeyi_bd

爆料微信:yeeyijun_au

Email:customer@yeeyi.com

戳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下载【手机亿忆】APP

亿出行下单立减10%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