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吆喝”——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卖手段
现代商家搞促销要“打广告”,古代商家的“炒作”手法也有很多,如挂“幌子”、散发“小广告”等。早在先秦时期,已出现了敲锣、打鼓、摇铃等用器物声响叫卖的“声响广告”。但是,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是“吆喝”,通称“叫卖”,又叫“市声”“货声”。
宋元时称市声为“吟叫”。宋朝商人最善于推销商品,故叫卖声十分有特点。宋高承 《事物纪原·博弈嬉戏》“吟叫”条称:“京师凡卖一物,必有声韵,其吟哦俱不同,故市人采其声调,闲以词章,以为戏乐也。今盛行于世,又谓之吟叫也。”
宋朝市场经济发达,在北宋都城汴京,每天五更(相当于凌晨3点到5点),便有人打铁牌子或木鱼报晓。其中,宋代的卖花者最会吆喝。
元黄澄《卖花声·词品卷六》称:“听新腔、一声催起。吟红叫白,报道蜂儿知未。”由于特色鲜明,当时人们很喜欢模仿,《事物纪原》中称模仿吟叫声“以为戏乐也”。到了元代,叫卖声更成一景,元吴渭《月泉吟社诗·戴东老》诗称:“谁家子女群喧笑,竞学卖花吟叫声。”元熊梦祥《析津志·岁纪》记载:七月七,“市人又多以小扛车上街沿叫卖”;九月九,“亦于闤闠中笟筴芦席棚叫卖”。一般来说,叫卖多是摊主自己吆喝,但也有花钱雇人“代叫”的。但古人讲究叫卖要得当,叫声要好听,因为如果叫卖用语不简洁明了,宣传效果并不好:“有发语数十字,而不知其卖何物。”
到明清时期,“吟叫”已成为一种通俗的商品宣传方式。如在清末的北京街头,叫卖声被称为“京叫”。
“关扑”——古代商家最热衷的促销手段
除了叫卖,古代商家的促销手段同样五花八门。仅对消费者而言,就有“赊销”(先货后款)、“撒暂”(先尝后买)、“送力”(送货上门)、“关扑”(博彩销售)、“红票”(赠券)、“削价”(让利销售)等。其中,“撒暂”和“关扑”是宋朝最流行的商品促销方式。
撒暂是饮食行业里的惯见手段,让人先消费,可以吃了再给钱。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卷十六“分茶酒店”条记载:“有卖食药香药果子等物,不问要与不要,散与坐客,名之‘撒暂’。”
而“关扑”则是以待售商品为赌注(彩头),约定方式,如抛掷铜钱猜正反面,消费者猜对了可免费或打折拿走商品。
“关扑”抓住了人们喜欢碰运气、讨便宜的心理。据《梦梁录》卷一“正月”条:“街坊以食物、动使、冠梳、领抹、缎匹、花朵、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,不论贫富,游玩琳宫梵宇,竟日不绝。”这种商品促销方式有明显的赌博性质,故又称“关赌”,后世的抽签、摸奖,其实都是关扑手段的变种。由于有赌博性质,关扑促销受到宋朝政府限制,并不是天天都可以,只有在“元旦”“寒食”“冬至”三天,方允许使用。
此外,“削价”又叫“降价”,就是打折,薄利多销,也是古人行之有效的促销方式。
(据《北京晚报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